《流浪地球》- 流浪的是地球,寻找的是归宿
刘慈欣的文字有一种诗意的理性和残酷的浪漫。

『硬科幻』
『软科幻』
『差距』
『市场』
『定义』
『未来』
『前奏』
当映入眼帘的人种是黄皮肤,而不是白色人种时;
当银幕上看到的是大裤衩,而不是自由女神像时;
当音乐不再是激荡起伏的英文,而是熟悉的歌手熟悉的曲子时;
当镜头从运载车开始往上拉,掠过一层层采矿机,掠过行星发动机的外围,在发动机喷口短暂停留后,
绕着等离子体光柱盘旋上升来到外太空,映出地球全貌后继续向后拉升,最终停留在领航员国际空间站的时候。
我的内心是无比的震撼,全身细胞为之颤动,久久不能平复。
是啊,单凭这个片段就足以回应粉丝与观众对影片的期待。
『背景』
地球失去了曾经活力,生机荡然无存,萧条的地表,极昼与永夜对半而分,还有中间那晨昏线。
地表上上万座行星发动机和无数座采矿机不停的运作着,无数运载车在冰冷的雪地上工作着; 地表下上万座地下城里面战战兢兢的奋斗者和繁嚷嘈杂的颓废者;
领航者上象征科技的白色与地面的象征工业的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一时空下三条故事线共同行进着,与着交汇、分离、并行,最后在宇宙的永夜里,绽放出希望之花。
『设定』
在对待家园的看法上,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就明显的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概念。
若是西方科幻电影,末世这种题材的,人类都是选择造船登船逃离地球,重新寻找新的家园。
而在《流浪地球》中,人类则是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这个想法具有一种跨时代的超脱感,令你不禁深深地被折服。
国人的家国情怀根深蒂固,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出其中的情感,即便末世,故土难离。
因为地球所承载不单只是人类,她承载着的是我们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情感,是孕育生命的起源地,是一切传承的根源。
在我们看来,这是国人难以割舍的东西,她代表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所以,把地球当成飞船,深刻的体现出了中国人对故土家园有着无比执着的眷念。
她不仅是人类情感的寄居,亦是人类文明更坚实的传承与延续,保存了人类生存的尊严。
也正是这种坚持与坚毅,给予流浪人类希望的火种,筑成流浪人类尊严的基石。
『回忆』
姥爷韩子昂的回忆,经历过地球最美好时刻的老一辈人,看着被冰冻的东方明珠,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心里肯定比年轻人更加难受吧……
父亲刘培强的回忆,回忆里的刘启一直都是小时候的样子,直到最后牺牲都不知道儿子长大后的样子,这是特别揪心的一点。
儿子刘启的回忆,星空下与父亲一起野营,痛恨父亲的选择,唯一的全家福也被自己故意毁坏,大概也记不清父亲的模样了吧。
祖孙三代的回忆,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亲情画卷,这是他们一家的故事。穹顶之下,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而这便是末世中最后的情感归宿。
『救援』
CN-171-11小队牺牲了将近一半人最后一台发动机都没修到,在赶往苏拉威西前赤道转向发动机已被重启;
刘培强前往主控室的过程中,其他舱室的宇航员也发现并陆续赶往主控室;
而最后点燃木星方案,以色列科学团队就已经率先提出,最后发动机喷火时,总共有三道光柱同时升向木星;
镜头内的不过是人类自救的一个缩影,不难想象,在镜头的外边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前仆后继的参加救援。
同一时空中,无数像主角团队一样的努力,牺牲,泪水,智慧,都在为拯救地球而拼命,这是全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饱和式救援,我很喜欢这个词。因为这说不是中国人在拯救地球,而是全人类的自救,只不过我们的镜头,刚好注视着这几个中国人而已。
它的伟大在于,饱和式,而不是救援二字,因为饱和式意味着会有大批量的牺牲。
它的伟大在于,谁都不是唯一的,除了你其他人也在力挽狂澜;
它的伟大在于,人们可以放弃一切,为同一个目标前进。
它的伟大在于,任何人都没有主角光环。
当人类到了最后关头,人类在期待饱和式救援中那万中无一的希望。
剧情主线深入的对集体力量和饱和式救援的探究,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无比渺小,但凝聚全体的力量便能创造奇迹。
以希望-失望-希望为渐叙线,展露出独具特色的社会价值体系与空洞的个人英雄主义分庭抗衡的效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逆行』
第一次,刘启一行逃离受灾区与众多前往受灾区救援的车队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二次,刘启一行前往苏拉威西与众多逃离回家的车队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次逆行,小爱与大爱无不为之动容,短短数个小时,见证了刘启的成长。
而最后全球广播之后,那些放弃了与家人最后团聚的车队,集体掉头去苏拉威西的时候,这个“最帅掉头”让我为之震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与欧美灾难片不同的是,这里恰到好处的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碰撞,就连木星也为之颤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抉择』
Moss从未叛逃,Moss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人工智能到底还是软硬件的产物,因为情感产生的基础是生物,AI再智能也不过是芯片和数据而已,连生物都谈不上如何拥有情感。
就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说,人工智能还是机器,理智冰冷的,而人类是情感生物,是感性又温暖的。
所以Moss从头至尾都只是在执行最优的计划而已,“流浪地球计划”如此,“火种计划”亦是。
让人类始终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这句台词是全片给我触动最深的一句。
人工智能领域,也一直存在着两极化,最具争议的便是引领科技的发展还是导致人类的毁灭,这是鹰派跟鸽派对持。
其实也让观众思考,面对地球遭遇灭顶之灾,人类的抉择,究竟应该保持理智?还是遵从内心的意愿?
『希望』
二元对立 —— 感性与理性的交锋,希望与绝望并存。
就电影而言,如同班长所说一般,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人类整体选择信仰,无论最终结果会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就小说而言,地球派最后也逃脱不了被反叛军残酷的处死命运。
人类整体选择背弃,即便最终太阳氦闪爆发了,少数人的死与短暂的愧疚,最后还是燃起了希望。
电影没有体现出小说中的希望,而是以另一种不理智的,不成熟的,讽刺又易于被人接受的希望。
如果从宇宙演变的进程来看,万物始于混沌,归于熵增,因为熵增永不停止,万物坍缩,向死而生。
『意境』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每次出现,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第一次:纯粹提醒,轻松的气氛;
第二次:烘托危险,迫切的气氛;
第三次:渲染沉重,悲凉的气氛;
第四次: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
『结局』
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
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
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
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本计划将持续一百代人,尽管我们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什么样的家园。
但从今天开始,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
这一绝望与希望并存,持续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宇宙之旅,史称“流浪地球”计划。
『“流浪地球”计划』
『总结』
小说很短,短到30分钟就能读完。
电影很长,长达120分钟才能看完。
电影采用小说逃逸时代阶段下加以改编,与小说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小说中,老刘并未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和情感的描述,所以对于电影的改编来说,这是与小说不同的地方,且也是最具发挥空间的地方。
相比起电影,小说的情节更加冷酷无情,飞船派与地球派的对立,反叛军的残酷,更加真实的描述出末世中人性的扭曲。
在末世危机之下,一夫一妻制彻底破裂,人们的道德观已经与前人迥异。
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艺术、伦理、情感,这些人类文明曾经最宝贵的珍珠被强烈的生存渴望打磨得黯然失色。
过度理性带来的猜忌,猜疑积累导致了疯狂的仇恨,偏激的人类一度认为“流浪地球”计划是当权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权欲野心而实施的阴谋骗局。
这个说法就像野火一样在全世界蔓延,太阳还没爆发之前暴乱就已经爆发,于是用残忍的处死计划的制定者和拥护者。
就在大多数人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中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一片刺眼的亮光让人无法睁眼,随后是骇人的沉默和黑暗。
短暂的愧疚就如太阳的最后一闪,紧接着人类心中还是升起了希望,这希望和这旅程一样漫长。
而电影没有让观众代入这样的价值观,走的还是现代社会的情绪逻辑,可谁也无法苛责它。
电影则是体现出联合政府与人类共同选择希望并为之付出牺牲。智人个体抵抗人工智能,亲情拯救灾难,如同鸽派与硬派的对决,以一种强行超越一切阶级的“共同命运”设定,达成虚假的“集体主义”幻想。
可以说电影的改编非常用心,不仅把小说所描述的废土世界具象化了,并且在原有的创意想象之上,重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所以在《流浪地球》中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行者带着孤独和惶恐启程的情景。
『使命』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