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 爱能做到的还有什么?

人会因愤怒而失去理性变得脆弱,会因爱而能够跨越恐惧变得坚强。

钟爱雨天的小池
69     2850
小池的池塘

人类对待天气的态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厄运比作变幻莫测的天灾,是十分形象的。就是现在,人们依然还不能完全的预测天气、抵御自然灾害,天气的好坏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
在古代,人们对天灾的恐惧,实在不足为奇,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低下,人们无力抵御灾害,因此,人们往往只能祈求于神灵,幻想变凶为吉,化险为夷。
在现代,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逐渐摆脱了被动的局面。因此,人们已经适应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提前规避风险,降低损失。
人类自古以来就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远古时期到现代,谁也逃脱不了和自然的关系。似乎人类基因里面有着和自然相互映照的对应链条,自然变化会对人的心情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明媚地阳光会让人生气勃勃、徐徐地微风会让人神清气爽、绵绵地细雨会让人多愁善感。当然也不全是如此,相对的来说,天气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的情绪。

别具新意的选题

诚哥别具新意选用“天气”为主题,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也是因为《你的名字。》的走红,这部作品必须面向全世界制作,迎合全球观众,既然如此,就要选择全世界共通的切身的主题。而诚哥选中的主题,是“天气”。天气是地球规模的巨大现象,虽然人类取得了这么大的科技进步,却还是会被天气摆布,不要说随心所欲地干涉天气,就连预报天气都报不准。因此描绘出一个气候错乱、阴雨不断的东京,在结合现实世界的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奇幻感。融入“气候发生变化”的危机感。日本天然处于地震带、临海,所以地震、海啸灾害较多,这使得日本人天然具有一种飘忽的危机感,这也是日本文化中“物哀”的一种由来。

不一样的解读

虽然剧情一直都是诚哥的短板,但我觉得《天气之子》这个电影挺有深意的。日本的现状,“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愿背负百万房贷背后的风险,渴望安逸;人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持续;人们丧失物欲,连奢侈品都丧失了吸引力;三餐将就,吃饱就行;想要出人头地,成为CEO的人越来越少。在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的体制下,资源和话语权都掌握在年长的人手里,阶级分化严重,或许是辛苦工作的父母沦为负面教材,或许是对于一目了然的生活不抱任何期望,年轻人普遍陷入的“可支配收入日益减少”的窘境。年轻人变得越来越佛系(丧气?),无欲无求,顺应了年轻人无论如何拼命都很难打破阶级壁垒,实现跃迁的社会现实。相比旁边朝气蓬勃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新变化的中国,日本显得死气沉沉,如同一潭死水搅不出波澜,缺乏变化的动力和氛围。《天气之子》可能是想传达,即使这个世界有着看似无法反抗无法打败的规则,还是要趁着年轻,为了自己的任性叛逆一次,去改变这个世界。而结局,表明了叛逆,其实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糟糕,虽然会改变很多东西,好像会带来灾难一样,其实不过是顺其自然,顺应变化,而变化不一定是坏事。

他想表达什么?

《君名》是诚哥对于商业化与大众口味迎合最成功的一次尝试,让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争议。他明白了大家喜欢看怎样的故事,但也无法忽视那些不满的批评声。于是这一次诚哥终于放飞自我,任性地用同样高水准的制作质量、相似到近乎完美对应的结构和主题,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并不是新海诚的作品变得商业化了,而是他在利用商业化来夹带私货,完成更加作者化的表达。或许是这个过程在某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他的表达并没有完全传达给观众。也可能因为大家都把《天气之子》当作完全的商业片去理解,却因为路径不对,找不到抵达核心的方法。也可能因为诚哥的表达太过隐晦了,太过模棱两可了,让观众在理解路途中迷失了。更可能的是,观众对这样的故事根本就不关心,什么社会边缘人,边缘人是怎么产生的,每个人心底的阴暗和冷漠,观众根本就不想知道。而我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也是这个问题,我没有把核心思想好好的表达出来,以至于说了一篇不知所云的解读。

少年心气

《天气之子》虽然看起来还是少年少女爱情与大灾难大事件的结合,但内核却已截然不同。因为影片真正的内核象征其实只有三个,“枪”、“少年”和”少女”,在我看来就是想表达出幻想与现实的对垒,少年与成人的对抗,对待成长有意无意表现出消极回避的态度。帆高就算离家出走也带着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的内容说的是主人公被学校开除后,离家出走只身一人来到纽约闯荡的故事,主人公从中见证了成人的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麦》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也间接影射到了帆高的遭遇中,诚哥这里似乎就已经把他安排的明明白白了。所以如果你问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年,有什么东西能够给予他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答案就是一把枪和一个喜欢的女孩,就如那句“相比于蓝天,我更想选择阳菜”。这是一个抽象化的、关于长大之前梦想的故事,我们梦想遇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人,能让我们爱上她。我们梦想能够变得强大,拥有保护她和改变世界的力量。于是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当然还需要一把枪,它的存在就是一个明示,代表暴力、叛逆、危险,以及力量本身,隐喻帆高内心愤怒的外化。《天气之子》用了一种非常戏剧化且决绝的方式,去割裂少年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社区服务人员找阳菜姐弟,是因为不能放任两个没有监护人的未成人不管,警察找帆高,也是因为离家出走的他意外捡到了手枪。成人本身对少年并无恶意,但在少年眼中却演变成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矛盾,甚至是阻拦自己的障碍,且不说这样处理是否妥当合适,总之电影的立场就是站在少年那边,如果说帆高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那须贺就是逐渐被社会同化的矛盾体。因为须贺是有着跟帆高类似经历的成人,所以特别理解帆高,留下名片给他留一条退路,力所能及地让帆高自食其力,但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他选择站在了成人那边,毕竟帆高的言行更像是任性妄为。最后当须贺为了帆高阻挠警察时,他还是败给了自己忘却不了的“少年心气”。

还是那个少年

片中的成人形象,与其说是守护孩子成长的坚实后盾,倒不如说是甘于“不作为”的群体。也因此,在持续的降雨面前,成人世界理性地选择了退避与放弃。倒是渴望在遥远彼方找寻真正知己的无畏少年,无所顾忌地奋力踏车追赶在云层间隙一路游走的阳光……喃喃自语的少女,诉说着“早些长大”的渴望……而这些,正是多年以前,那个居于长野乡间一隅的少年,隔窗遥望暗夜中的远山与漫天璀璨的繁星时,心头飘飞而出的想要挣脱现实束缚的祈愿。因而新海诚有理由相信,人生才刚起步,从未见识过旧日陈规的年轻一代,大可不必沿袭成年人的思维定式,以认命的心态沉浸于惶恐忧惧之中。新海城希望,在如今这个“以妄为常、见怪不怪”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能够像帆高与阳菜他们那样,坚忍顽强地跨越风雨,抵达“彼岸”。新海城自知,作为一名已过不惑的成年人,在作品中一味乐观地倡导“日本会改变,世界会更加美好”的论调,过于任性和不负责任。所以诚哥相信,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情会随着外界的阴晴风雨一起一伏,并以全新的心态看待气候的转变时,日子一定会比漠然视之时过得更有趣味。
在新海诚的动画里,主人公总是有点腼腆,又心地善良的少年。或许,这并不是偶然。毋宁说,他们都是新海诚内心世界的投射。所以,在新海诚的世界里,情感总是那样纯真,没有一点杂质。就算《天气之子》的叙事简单粗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但当动人的主题曲和煽情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或多或少还是触动到了内心深处的某个位置。而相比起这种微妙平衡的美好,我更倾向于那种遗憾无奈的释怀。
君がくれた勇気だから 君のために使いたいんだ
君と分け合った愛だから 君とじゃなきゃ意味がないんだ

  • 分享
  • 喜欢